中國飲品快報茶飲的本質從生理屬性到精神屬性,開始轉變。
by Kuaibao
很久沒有這般心動,那種,撲通、撲通、撲通撲通的心動。不是因為某個女孩子,而是一杯咖啡。
當瑞幸用外賣、上市、生椰拿鐵讓咖啡市場再度升溫之時,Manner卻在這個月一杯“香蕉拿鐵”躁動著消費者的心。
沒有“YYDS”、“售罄斷貨”等標語式的宣講,只是幾個一反常規(guī)的畫面,就讓人充滿期待。
圖片來自 Manner Coffee公眾號
梵高與《夜晚的咖啡館》、塞尚與《咖啡壺邊的女人》,從19世紀開始,咖啡就與藝術做了捆綁。
直到現(xiàn)在,人們在談論咖啡時,仍然會將其與生活的愜意、情感的失落無限關聯(lián),咖啡在飲品屬性以外,還有一層精神寄托。
當Manner在決定推出香蕉拿鐵時,我想如果他們僅僅是簡單的告知選料的精美、口味的獨特,反響也并不會如此熱烈,令人神往。
圖片來自 Manner Coffee公眾號
藝術源于生活,也高于生活。這一次Manner做到了。
在翻看他們那篇推文時,有讀者留言:“偶然的機會,在喝Manner的澳白時,因為很餓,一邊吃香蕉一邊喝咖啡,竟然覺得很搭?!?br />圖片來自 Manner Coffee公眾號
就是這種生活的原型,無意間被咖啡館碰巧式的研發(fā)為產(chǎn)品。再經(jīng)過波普藝術(一種源于商業(yè)美術的藝術風格)的修飾,巧妙的將咖啡的價值進行升華。
此時,吸引消費者沖動的,已不再是咖啡的低價促銷,而是對生活的憧憬。
這才是,咖啡作為精神寄托的本質意義。
咖啡的近親——珍珠奶茶,同樣出生市井,也一樣作為大眾群體生活中的“快樂水”,但在這幾年,卻因為過度的營銷與創(chuàng)意,漸漸失去了應有的神采。
如今,能喚起大多數(shù)人去消費一杯奶茶的動力,往往來自于:
排隊2小時,一杯難求促銷大奉送、買一送一網(wǎng)紅打卡、熱力推薦……
沒有什么過錯。但,卻感覺只是被某種力量所推動,遠沒有“我好想喝,好久沒喝”那種本能上的沖動。
那種沖動,更為珍貴。
這是四川德陽的一家奶茶店,在這里,我又再次看到了奶茶應有的樣子。
店面上下兩層加外擺約700㎡左右,吸引我的是店內外有許多非奶茶主力消費人群。20多歲的女生與50歲左右的媽媽,40歲的中年大叔,在這里人手一杯奶茶,享受著那天并不充足的陽光。
在四川,茶館隨處可見。
一個蓋碗、三五朋友,再配合“老板摻茶”的本地方言,就能消散一個午后。
而如今,這樣的場景被搬至奶茶店,而且是在四川這種茶館文化久遠的區(qū)域,我們有理由感動,感動奶茶那應有的市井之氣還保留著,并成為一群人的另一種生活方式。
2017年,我在佛山采訪,隨手拍下了這張照片,一直保存于手機。
喝茶、聊天、玩手游,就是這種生活常態(tài)的情景,讓我看到了奶茶店應有的樣子,而非打卡拍照、坐坐就走。這也是我保存它直到現(xiàn)在的內因。
那天和品牌老板聊過,他說來的主要是周邊的年輕人,往往在8點以后,會陸續(xù)而來,這也使得他們的打烊時間常持續(xù)至23:00以后。
今年9月,我和同事去了趟長沙五一廣場,在當?shù)氐膵寢尣琛?a target="_blank">喜茶的店鋪內逛了一圈。令我感動的是,兩層樓的店面,一座難求。消費者和4年前佛山那家店面一樣,將茶飲與生活緊密相關。而她那句“生活本該就是這樣!”至今讓我記憶猶新。
寫這篇文章前,曾聽一位奶茶店老板說,近期花錢做推廣,初期效果還好,不過也有瑕疵,是賠本賺吆喝。等到推廣期結束,人流也散去。雖然有引流,但并未達到聚流的效果。
我問他,低價促銷、流量推廣后,你還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?他一時語塞。
回想新茶飲的最初,不同形態(tài)、風格的店面層出不窮,各種口感、搭配的創(chuàng)意飲品接踵而至,那些具有創(chuàng)造精神、對自己嚴苛要求并堅持的品牌,在這一波風潮中沉淀,并成為當下的佼佼者。
這種飲品海報風格,讓飲品充滿想象(圖片源自 SevenBus 公眾號)
但我們有些遺憾,在新茶飲的第6年,這種創(chuàng)造不再頻繁或驚艷。我們更習慣去總結那些成功品牌的成功經(jīng)驗,然后去跟隨,在變成他們的路上,逐漸迷失自己,然后掉隊、走丟,甚至退出舞臺。
翻開回憶的相冊,以藝術之名的咖啡、人頭攢動的茶飲店,已將飲品的真實面目,勾描得很清晰。
消費者需要的不僅僅是讓他們心動的飲品價格,更需要一杯能為其創(chuàng)造生活幻想的飲品,這些才能讓奶茶店花了本錢得來的流量,持續(xù)久一點,再久一點。